兩個星期前寫了一篇 帶您快速了解 SVB 矽谷銀行爆雷始末 的文章,簡單介紹了以下事情:
SVB 矽谷銀行是間什麼樣的銀行
發生虧損的原因
為什麼突然產生擠兌
48 小時之內破產的影響
今天想來聊聊 SVB 快速破產,究竟是誰的錯?哪個單位該負起最大的責任?又,整個事件到此為止了嗎?亦或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
事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20 年之前資金大泛濫的年代,創投 (VC) 滿手是錢,各新創公司也得到非常高的估值跟龐大的資金,這些錢都被暫時存到銀行裡。銀行收到大筆存款,滿手現金卻借不出去;一邊是金額龐大但有利息壓力的用戶存款,另一邊則是所有人都不缺錢,沒有人有融資需求的現實…
(SVB 銀行的存款暴增四倍)
第一個罪犯出場了 - 銀行高階管理人員
對銀行來說,用戶的存款是短期負債 (也很少有十年期的定存),銀行高管把短期資金拿去買長期債券,就算是相對安全的政府公債,也是非常激進且冒險的行為。銀行應該是想用利息比較高的中長期公債來支付存戶的存款利息,加上資金真的太泛濫,所以只能做出這樣的決策來對獲利負責。
2020 年 Covid-19 從天而降,疫情讓全世界的經濟按下了暫停鍵,想都沒想過的「封城」居然在世界各地陸續上演;為了拯救經濟,第二個罪犯出場了,那就是在疫情期期大撒幣的川普政府。平心而論,美國這次的無限 QE 的確把世界經濟從泥淖裡救了出來,但也為日後的通膨埋下種子。
川普下台、拜登政府上台之後,疫情已經受到明顯控制,疫苗的問世讓人們的生活慢慢回到正軌,經濟也重回上升的軌道;但是拜登政府仍然繼續撒幣,持續推出各項基礎建設和紓困計劃,「讓美國再度動起來」。美國有沒有動起來我不知道,但通膨的確動了起來,所以第三個罪犯就是繼續撒幣的拜登政府。
通膨開始升溫的時候,所有人都認為這是過去基期比較低,再加上供應鏈不順造成的短暫現象,只要幾個月的時間就可以看到通膨數字下降,讓馬照跑、舞照跳。But,聯準會擁有最多的資訊、最強大的分析團隊,最專業的財經博士,卻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讓通膨持續了近半年之後才開始暴力升息與縮表,讓所有的企業措手不及,這是我把聯準會列為第四個罪犯的理由。
2022 年的快速升息不止讓股市重挫,長期債券的價格也同時崩盤 (下跌 10~20%)。SVB 銀行手上的政府公債和 MBS 在升息期間累積了一百多億美元的未實現虧損,雖然只要持有到期就不會有真正的損失,但是銀行高管在資產負債表上巧妙地隱藏了未實現虧損,身為銀行的監管機構竟然沒發現、或者發現了沒有糾正,這是非常嚴重的失職。
最後,大型 VC 在發現了銀行有可能資不抵債之際,讓旗下的新創公司把錢儘快提領出來,最後造成了擠兌,這是壓垮 SVB 矽谷銀行的最後一根稻草,世界上的任何一間銀行都禁不起這種規模的擠兌,所以銀行在 48 小時之內倒閉,被 FDIC 接管了。(我把 VC 和擠兌的公司列為最後一個罪犯)
把銀行的破產歸罪到 VC 和擠兌的公司非常不公平,身為存戶,在一切情況都不明朗的狀況下,努力確保自己的財產安全是人之天性;更何況,如果銀行裡的現金領不出來,有任何人會幫你付房租、水電和薪資嗎?所以,第一時間去提款的存戶其實是受害者,而非加害人。
此外,疫情期間被迫無限 QE 的川普政府,他們創造出來的 good 比造成的傷害要大,在那段難熬的疫情期間,如果沒有美國政府注入無上限的資金,很可能我們現在還在經濟蕭條裡掙扎;相對之下,已經從疫情中走出來的拜登政府仍持續撒幣,而且撒得更多更廣,他們要揹負的責任大得多。至於美國聯準會對通膨判斷失準,拖了半年才開始縮表和升息,最後不得不展開四十年來最強的升息,肯定也要負一部分責任。
最後,真正的罪魁禍首其實是 SVB 銀行高管和負責監督的銀行監管機構,一個是始作俑者,另一個則是沒有善盡監督之責。要知道,銀行是個講究信心的行業,也是個高度監管的行業;如果沒有嚴格的監管,存戶就會對銀行失去信心,整個銀行體系也可能會因此而崩壞。
SVB 很有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在低利率年代,所有的銀行都有可能拿存戶的錢去買「高評等」的十年政府公債,只是目前還沒有被捅出來而已。在過去幾個星期中,已經有五家銀行出事了 (Silvergate, SVB, Signature, First Republic, Credit Suisse);會不會有銀行接連倒下呢?
美國聯準會在昨天堅持升息一碼,而且明示今年都不可能降息,這是好消息,也可能是個壞消息。好消息是專家認為銀行破產只是單一事件,整體金融環境仍然很健全;壞消息是,升息還會繼續,高利率將會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這對手上有長期債券的投資人(包括銀行) 來說,代表苦日子還很長…
唏哩呼嚕說了一大串,原本還有想說的,就等下星期吧。
對了,寫了一本小書「指數型基金投資指南」,預計這幾天會完成,到時再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