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 Abdaal 是我固定追蹤的 Youtuber,最近,他訪問了千萬富豪 Mark Tilbury,提出給年輕朋友的實用建議,我在看完將近兩個小時的專訪之後,歸納出今天的文章。雖然訪談內容是針對 20 幾歲的年輕人,但我覺得對 30、甚至40 幾歲的人都有幫助:
不要只會「出賣」你的時間
作為一個上班族,我們很容易把「拿時間換工資」視為理所當然,許多人汲汲營營地追求更高的年薪,到頭來,其實還是拿自己的時間換錢。
拿時間換錢沒什麼不對,甚至在初入社會時,我們擁有的就是時間 (或者說新鮮的肝)而已。
只是,如果我們只會用時間換錢,它終究會有個上限,因為每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不論你的時薪再高,你一天都只有 24 小時;況且,隨著年齡增長,你的時間成本會愈來愈高,所以,你必須要學會賺取被動收入。
用錢賺錢
學習一些技術來賺取「睡後收入」(兩人都提到自媒體、Youtuber、賣數位產品…)
投資指數型基金 (index fund)
讓錢為你工作的最簡單方式就是投資指數型基金 (例如台股的 0050, 006208 和美國的 SPY or VTI…)。
我本身也是指數型基金的忠實擁護者,而且建議所有投資人愈早開始愈好。
0050 在 2012 年的均價是 55 元左右,十年之後的 2022 年均價在 110 元,年化報酬是 10%;若再加上每年約 3% 的股利,這是非常不得了的報酬! 我不敢保證未來十年會有相同的漲幅,但股市長期向上的趨勢從未改變。
不要在死前花光所有的錢 (Don’t die with zero)
「Die with zero」 是一本相當有名的理財書,作者不是真的建議把錢在死前全部花光,不留一絲一毫給後輩;相反地,他認為除了花在自己身上的錢之外,給後輩子孫的錢應該在生前就做好規劃,分成每年部分提撥:一方面減少遺產稅,二方面是在子孫最需要用錢的時候就先提撥,而不是突然收到一筆龐大的遺產。
我覺得賺來的錢要有一部分用在自己身上 (買東西、學經驗、留回憶…),行有餘力再留給後輩即可;千萬不要本末倒置,自己省吃儉用過著苦日子,最後留下大筆遺產讓後輩反目成仇或是只知揮霍…
年輕朋友可以多換工作
很多人覺得新世代的年輕人是草莓族,承受不了工作的壓力只想不斷換工作;Mark 用自己的經歷鼓勵年輕人多嘗試不一樣的工作,你會有比較大的機會知道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什麼工作。
我認同職涯前期可以多嘗試不同的工作,也不必拘泥於一個工作一定要做兩年以上;但是到了某個年紀之後 (可能是 35 歲之前),就必須確定自己的方向,在一個崗位上好好深耕數年。
工作前期多換工作除了知道適合自己的方向之外,更可以讓不同的人、不同的產業認識自己,有機會找到比較高薪的工作;但年紀大一些之後,在一家公司(或一個產業)深耕才比較容易獲得昇遷,薪資的上漲才會比較明顯。
大學與學習的關係
Mark 認為唸大學的人太多了,並非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大學以上的學歷。 (你覺得自己的小孩是否至少需要大學畢業?)
我的意見:上大學和學習是兩件事,特別是在這個網路發達的年代,你不必上大學也可以學到很多有用的知識(甚至,學校學到的東西反而可能是過時或不堪用的知識)。建立終身學習的態度可能是更重要的事。
ps. Mark 的英國腔一開始不太習慣,但聽到後來還蠻悅耳的,有興趣可以點開來觀看。
這個端午連假我教會了兩個小孩如何重組魔術方塊,整個過程讓我學到很多事情:
原本的魔術方塊一直堆在角落,小朋友提不起興趣去玩,也不知道為什麼這是個「玩具」,更不知道為什麼有人會為此而廢寢忘食。但是在學會之後,兩個人會搶著玩,甚至比賽誰先完成魔術方塊。
很多事情沒有興趣是因為沒有深入研究,只要花一點時間學習和了解之後,萬物會自帶樂趣。
小朋友學會之後會想要「教」別人,能把別人教會才代表自己真的懂了,教學相長。
我自己是怎麼學會魔術方塊的?學校沒有教,但 Youtube 裡面有幾十個視頻,手把手帶你從零開始到變成專家。掌握了「自學的過程」,你也可以輕鬆學會很多想學的東西。
你知道魔術方塊的世界紀錄嗎?不到四秒
(我還有很大很大很大的進步空間….)
一直記得以前禮拜四的其中一次small talk, JJ用算平均薪水增幅與比較提升&充實自我相比下來的個人資產成長率, 得到最後結論是建議大家要以提升&充實自己為年輕時的首要目標, JJ用一個簡單的數學式就讓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到現在還是銘記在心且十分感激^^
老闆好,我這個周末也剛好開始跟著 YouTube 影片和網路文章學魔術方塊,一查之下才發現小小一顆魔術方塊真的有很深的學問,可能每個大小領域都有一群專家,開始玩之後覺得魔術方塊好令人上癮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