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美國通膨創下四十年來的新高之後,聯準會開始暴力升息,許多人也開始接觸到一些經濟術語,例如核心通膨、存款準備率、M1, M2 貨幣供給量、債券殖利率;甚至,也開始關心幾個常見指標之間的關係,例如美國聯邦利率、失業率、GDP與通膨之間的關係。
今天想來聊聊最近比較常聽到的「硬著陸」與「軟著陸」。
就字面上的意義,兩個都是經濟往下的意思,差別在於一個是重重落地的硬著陸 (容易造成驚慌失措),另一個則是緩緩放下的軟著陸(多數人可以從容地應對)。
美國去年六月的通膨是 9.1%,過高的通膨會對經濟造成嚴重的損害,所以打擊通膨幾乎是現代銀行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所以聯準會在一年內升息了 20 碼,把聯邦利率從 0~0.25% 拉高到 5~5.25%,目的就是希望讓過熱的經濟可以冷卻一下。
想像一下,原本的市場利率接近零,錢擺在銀行裡定存幾乎只能拿 1% 的年利率;如果有個投資機會可以給你 6% 的年化報酬,即使有風險,你還是可能會把錢投資到這個機會裡,這就是過去十年的經濟現況,熱錢到處在找 5~6%的投資機會。
現在利率突然大幅上升,不論是定存還是美國國債都可以提供 5% 的報酬,而且都非常安全,那個看起來有點風險的 6% 報酬突然不再有吸引力;這是利率上升帶來的第一個效應,錢都跑到安全的地方,會去投資的錢變少了。
再來是房貸和車貸的利率,原本只需要 3% 的利息,現在一下子拉高到 8% 以上,想要買房買車的民眾要不是負擔不起、想要再觀望一下;再不然就是改買便宜一些的標的 (小一點的房子或車子)。經濟成長的第二個火車頭「消費」就會因為利率上升而熄火。
總之,聯準會上調利率的目的就是希望過熱的經濟能夠喘一口氣,最好能夠冷卻一下,讓失控的通膨能夠重回 2% 的甜密區間,至於經濟會不會一下子變得過冷,甚至萎縮呢?我們先來看一下軟著陸和硬著陸的定義:
軟著陸是指經濟在過度擴張後平穩地回到經濟適度增長的區間,且回落過程中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通縮和失業。
硬著陸是指一國的經濟在過度擴張和大規模通貨膨脹後政府採取全面緊縮措施導致經濟迅速衰退,同時還伴隨著國民收入急劇減少並出現大量失業的情況。
簡單地說,要看失業率和GDP 兩個數字來決定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
如果在打通膨的期間,失業率維持在低檔 (以美國的例子,大約在 4% 上下),GDP 也維持正成長,就可以算是軟著陸。
如果打擊通膨的同時,失業率創下高點 (例如 7~10%),同時 GDP 也負成長 (-1%~-2%),就算是硬著陸。
以目前的狀況來看,美國投資人似乎預期軟著陸的可能性比較大,不僅 GDP 持續成長、失業率也在 3.7% 的低檔,而六月份的通膨已經降到 3% 了;所以股市半年來持續上漲,投資人一片歡欣鼓舞。
不過我仍然沒有那麼樂觀,因為通膨可能還沒有完全結束,至少核心通膨還在 4.8% 的高檔。我們可以繼續觀察接下來幾個月的通膨數字、失業率、和 GDP 之間的變化,屆時再來判斷是哪一種著陸也不遲。
PS. 如果提高利率之後通膨仍然在高檔,甚至到達雙位數,而失業率也開始飆升,GDP 開始萎縮,這就是停滯性通膨 (經濟成長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存在的現象),是所有政府都不願意見到的狀況。
台積電舉辦了第二季的法說會,結果變成了「法會」,不僅下修 2023 全年財測 10%,毛利率也從 60% 降到了 55%;結果晚上的 ADR 應聲重挫 5%
從台積電的財測我快速想到幾個問題。
第一,半導體業或科技業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快復甦,2023 年科技股的上漲可能是去年跌得太兇所造成;美國的經濟也不如預期地那麼好,至少,我們還要再多觀察一些數據才能知道真相究竟如何。
第二,AI 的爆發式成長可能太過樂觀。nVIDIA 發布上一季財報時提到自家晶片目前是供不應求的狀態,讓人聯想到瓶頸可能是台積電的晶圓代工,供不應求的預期也讓投資人瘋狂搶進 AI 的相關個股。如今台積電的財報顯示 AI 的需求成長無法抵消其他產業的衰退,至少,台積電目前的產能尚未滿載。所以,台積電財報一出,連帶使得 AI 相關的個股都重重摔了一跤。
第三,台積電 ADR 在法說會後重挫 5%,我檢視了自己的資產配置,0050 的佔比是 40%,其中一半是台積電,所以台積電佔了我資產的 20%;一間公司的財測數字讓我的資產瞬間少了一個百分點。
這是投資 0050 最大的風險,一家公司佔比達 50%,對於追求穩定的退休族來說真的是太高了。我覺得單一公司佔總資產比例不應該超過 5% (純粹個人意見),這代表我應該賣出四分之三的 0050,轉到其他資產去,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