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去了一趟泰國,應該是很輕鬆的放空行程,卻覺得有點辛苦,才過一半就想回家躺在沙發上休息了… 年紀大了不喜歡改變,只想安逸地過生活,看來只能用不斷地旅行來治療了。
這趟九天八夜的行程,除去中間的五天四夜找了旅行社協辦豪華放空團之外,其他一切自己來。還記得以前去自助旅行時,會精心規劃每一天的行程,雖然沒有細到每個小時要做什麼,至少會安排早上、下午和晚上的景點,搭配交通方式和每日三餐,很累,卻很有趣。
以前沒有 Google Map,網路上也沒有這麼多人分享當地的遊記,LonelyPlanet 是最好的旅行規劃師,隨手帶幾張當地地圖更是不可避免。如今,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在手機上解決:
從機場到民宿,從民宿到景點,從A 點到 B 點,搭個計程車或是 Uber/Grab 就可以輕鬆抵達
想吃什麼只要打開 Google Map,看看別人推薦的餐廳,選個 4.x 顆星的多半不會踩雷
不想出去吃?用 UberEat/GrabEat 就可以送到家門口
星級飯店住膩了,打開 AirBnB,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民宿供你選擇
想去的景點太遠,沒有交通工具不方便?Klook & KKday 提供了豐富的當地行程
遇到當地人不會說英語?Google Translate 解決了至少 80% 的溝通
想知道現在的匯率和最好的換匯地點?各式各樣的 APP 任君挑選
古代人可能一輩子都待在自己的小鎮上,最遠也就是到附近的大城市晃晃,肯定無法想像現代人便捷的旅遊,除了科技的推波助瀾之外,現代社會與陌生人的大規模協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想像一下從出家門開始,你必須要非常相信陌生人才可能展開一場跨國的旅行。
出行:載你到機場的計程車司機可能是你這趟旅程最熟悉的陌生人;開著飛機帶你到國外的機長你可能連他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外國的計程車司機可能只會說很簡單的英語;那個載你一日遊的 Klook 司機連英語都不會,你卻要被他載到荒郊野外去體驗當地的生活 (你連他會不會準時到門口都不知道)…
住宿:星級飯店可能沒什麼大問題,英語都可以正常溝通,但是 AirBnB 的屋主你可能連面都見不到,鑰匙用密碼鎖放在門外,有些甚至直接使用數字鎖;APP 和 email 是你們僅有的溝通方式 (有些會附電話,但大多數人都不會去打);東西放在屋裡會不會有人無故闖進來拿走你也無法保證…
飲食:除非你自己到超市買食材自己料理,否則你只能相信每一位廚師都做了本份的工作,嚴格管控食材的新鮮度和料理方式,不會讓你食物中毒或是水土不服
購物:在shopping mall 裡逛街應該是最接近國內的購物習慣了,每樣東西都明碼標價,英文大多可以通 (最不濟就是用計算機按給你看),也可以用信用卡付帳,幾乎沒什麼障礙;在夜市或是當地 local 市場就要看你的殺價功力了 (主要是臉皮的厚薄程度)。
總之,如果你不信任陌生人,只敢跟自己熟識的人交流,你大概率只能選擇旅行團,享受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樂趣。相反地,如果你相信可以和陌生人協作,也就是信賴陌生人,相信他可以提供保證的服務 (如果是透過你熟悉的 APP 就更好了),你的生活圈會突然擴大許多。
當然,你還是可能會被騙、會上當、會浪費很多無謂的時間,但,這就是旅行的樂趣,也是人生的樂趣。
七月份股市好像往上衝,但八月似乎跌得頗重。用「好像」、「似乎」是因為我沒有天天看盤 (因為沒有需要即時的操作),而且常常看盤不僅影響你的心情,也影響你的績效。
基於「厭惡損失」的心理,損失的痛苦是盈利快樂的兩倍。也就是說,你的資產若下跌 1%,至少要用上漲 2% 來彌補心理的損失,所以,常常看盤的人多半不快樂。
但是,真要做到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是非常困難的事。所以,我給自己的解方是看整體資產,而不看各別股價(即使是 ETF);甚至,能夠一個月看一次最好。
舉例來說,我持有三種資產,分別是代表台股的 0050, 美股的 VTI 和美債的 BND (假設權重各佔三分之一);那麼,某兩天的漲跌幅可能是這樣的:
台股跟美股的連動性比較高,所以會同漲同跌(幅度還是有差),但是債券跟股市比較是反向連動,所以綜合下來的漲跌幅抵消掉,比較沒有坐雲霄飛車的感覺。上圖是連續兩天的漲跌幅,如果把時間拉長到兩天,整體資產幾乎沒有什麼改變。(這才是常態,一天內的價格變化多半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
如果把時間再拉長一些,例如一個月、一季或是一年,整體資產就是緩步向上的曲線(因為風險性資產最終可以為你帶來該有的補償),心情好很多。
至少過去十年的曲線是緩步向上,而我相信未來十年也是類似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