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星期寫了一篇購買美國兩年期公債的文章,雖然不是超級複雜,但是比起購買股票或是 ETF,直接購買美國公債的門檻還是高了一些;只是,我一直提倡用 ETF 來投資,為什麼這次要買美債,而不是買債券型 ETF?
早在今年六月份 AI 股狂飆時,我就賣出了部分的台股,買入部分債券,這在邁向 FIRE - 2023 六月的文章裡有提到,那時的買入標的是 Vanguard Total Bond Market Index Fund ETF (簡稱 BND)。當初賣股買債的原因是:
台股 2023 上半年漲了很多,台股佔比已經大幅超過預定值
債券部位的佔比一直偏低
當時的氛圍是升息循環告一段落,甚至有可能開始降息
我還記得當時的 BND 價格在 USD 73 左右,市場上的短期利率大約在 3.8~4%,除了定期再平衡的原因去購買 BND 之外,我希望能有穩定的 4% 報酬;如果經濟衰退或是降息循環開始,還有可能得到資本利得 (一魚多吃的概念)。
後來的狀況大家都知道了,通膨雖然受到控制,但仍處於 3~4% 的相對高檔;聯準會雖然沒有大幅升息,但是傾向把利率長時間維持在較高的位置 (higher for longer),更別談降息了;美國的經濟狀況也超乎預期的強勁,第三季 GDP 甚至高達 4.9%;以上的消息對債券市場都是一記記的重拳,市場上的短期殖利率也衝到了 5% 以上。來看看 BND 這半年來的價格就很清楚了:
半年來的價格從 73.14 一路下滑到目前的 68.72,跌幅是 6%,相對於股票至少 5% 的漲幅,這一來一往就是 11% 的差距。
3.8% vs 5% 的殖利率差距是什麼概念呢?以下用兩年期債券做個簡單估算
債券價格 = 100 / (1 + 殖利率)^到期年限
如果是 3.8% 的殖利率,價格大約是 96.2 元
如果變成 5% 的殖利率,價格會降到 90.71 元
價格下跌了 5.7 個百分點,跟上面的 BND 跌幅相去不遠
問題是,如果我想要的是債券穩定的報酬,到期日之前都不賣出,價格的漲漲跌跌對我還有影響嗎?(在美國政府不違約的前提下)
很不幸地,債券型 ETF 會定期「轉倉」,即使債券殖利率在接下來的兩年都沒有變化,那些已經跌去的價格會變成已實現損失。如果你想要的是穩定的年化報酬,而不是持有期間的資本利得(或利損),債券型 ETF 似乎不是個好選擇。
因此,我開始研究直接購買美國公債,也就有了開頭的那篇文章。(購買細節可以直接參考原文,我這裡只提出幾點心得分享。)
首先,利用美國券商購買債券必須使用美金,在美元匯率偏高的當下 (目前已經是 32.4 台幣換一美元),如果冒然地把大部分的台幣資產換成美元去賺取 4~5% 的利息,很有可能會賺了利息、賠了匯率。(美元當然也有可能繼續上漲,變成利息與匯率兩頭賺,但我不是匯率專家,無法預測匯率走勢)
再來,雖然我擬定了持有兩年、中間完全不買賣的計劃,但債券的價格仍然會隨著市場波動(利率如果再漲,價格就會再往下跌);只是要做到手中有債券,心中無價格仍有一點點難度。還好這只是兩年計劃,而且每隔半年可以領到利息,一時的價格衝擊應該影響有限。
最後,再保守的投資人都不應該把全部的資產放在債券裡,而是應該視風險承受度決定資產配置比例。雖然現在的債券殖利率接近 5%,看似相當不錯,但長時間下來很可能會輸給股票,甚至被通膨吃掉大部分。所以,千萬不要只投資債券!
二月河寫的康熙與雍正王朝是我非常喜歡的兩部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後,我最愛 1999 年版唐國強主演的「雍正王朝」,不僅刷了好幾次,還在 Youtube 上面看各評論家的解說,百看不膩;其中,九王奪嫡是我最愛的橋段。
不過,小說或戲劇往往有相對誇張(或不合理)的情節,與正史仍有不小差距,所以,我特地去找了最近剛上市的正說「九王奪嫡」(有許多新發現的資料尚未寫入史書中,所以只能算*正說*),推薦給對清初歷史有興趣的朋友。
可能是小說的影響,也可能是近代戲劇的演繹,我真心覺得康熙是「千古一帝」。不僅從鰲拜手裡拿回皇權、平定三藩之亂、打拜羅剎、收回台灣、親征漠北、打敗准噶爾,還重視文教、勤政好學、注重科學… 說他是文治武功第一的皇帝,應該沒有人會反對。
但就是這樣的千古一帝,卻有了明顯的教子誤區,造成兄弟鬩牆,最後搞成九王奪嫡,差點讓自己變成清版的齊桓公。
簡單地說,康熙立了二阿哥做皇太子,雖然是在平三藩之亂時的權宜之計,但是他採用了漢民族立「嫡長子」的傳統,這是過去千百年來漢族王朝從血路殺出來的統治經驗,核心追求是政權交替的穩定與皇室內部的平衡。照理說,他就應該讓文武百官和諸皇子認清政治現實,早早確立國家正統才是。可是,康熙同時間又積極培養其他皇子,讓他們參與政治、經濟與軍事,還能開府建衙,進而培植私人勢力。
雖然嫡長子有可能不成材,但是漢民族的政治制度已經相當成熟,只要皇室和主要政治勢力不亂,讓一個白痴來當皇帝可能都沒什麼差別
康熙中後期的故事就很精采了:
先是第一次廢太子(不成材 + 半夜偷看老爸的帳殿)
同時間把大阿哥圈禁、十三阿哥也被太子牽連
發現太子無辜,想要復立 (可能是沒有太子之後所有事都得自己扛,太累…)
舉辦清代第一次民選太子 (明示、暗示要大家選二阿哥)
發現八爺黨勢力龐大,嚴重影響到自己的皇權(大家都推舉八阿哥)
皇帝一人單挑文武百官,硬是復立二阿哥為太子
同時間打擊八爺黨 (八阿哥失去聖心,自此與太子絕緣)
二阿哥勉強支撐三年多,最後仍在政爭、君臣、父子、兄弟不和情況下二度被廢
每個兄弟都是人中龍鳳,每個人背後都有政治靠山,無論誰來做太子,時間長了一定會被拉下來;如果做得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皇帝老子又擔心自己被提前架空,所以,這個位置真的很不好做
康熙後期能爭太子之位只剩三人,三阿哥、四阿哥(雍正)和十四阿哥
三阿哥地位高、排序較前,但是口才不好,也不擅長與各方勢力結交
十四阿哥其實是八爺黨的後起之秀,皇帝不可能把皇位交給八爺黨
八爺黨代表的是滿族權貴分治,如果想要鞏固皇權,就不能讓八爺黨上位
四阿哥在各方角力鬥爭之下,成為最後的贏家
不論雍正皇帝得位的正常性如何,他對清初盛世有不可抹滅的貢獻,尤其是各種刷新吏治的行政改革,例如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納糧和攤丁入畝,都對清朝的政治穩定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從康熙培養接班人的誤區,聯想到公司 CEO 的選拔
康熙積極培養各皇子,最後選出最適合清朝的皇帝,雖然對當時的朝局造成了震盪,但是最終的選擇是正確的,讓清朝多了數十年的盛世
公司的 CEO 也應該從各方選拔,找出最有能力的接班人
奇異電子的 Jack Welch 在退休前,也是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培養三位接班人,最後選擇了 Jeff Immelt (雖然之後公司的表現不如預期,但那是另一段故事了)
在選擇 Jeff Immelt 之後,Jack 親自飛到其他兩位候選人的住處告知結果,雖然知道這兩位候選人一定會離開公司,但是 Jack 仍然努力讓優秀的員工留下 (派系的老大輸了,很可能會走掉一大批菁英)
所有公司都知道人才是公司最大的資產,即使留不住最頂尖的人,也應該儘量留下優秀的員工
#但很奇怪,我的前公司卻是一直在趕走優秀的人,這跟古代王朝小人得勢之後清洗政敵有 87% 相似
最後一句心有戚戚焉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