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是我投資生涯最值得紀念的一年,並不是因為股票觸底反彈,或是我賺了多少、賠了多少,而是在這一年,我開始了被動式投資與前進美國券商 。
2005~2007 這三年我在美國求學及工作,本著對股票的熱愛(?!) ,我在工作之餘,有了一點閒錢之後,開始想在美國投資股票。那時服務的公司好像有跟 e-Trade 合作,401k 的退休金可以放在 e-Trade 的賬戶裡,所以我很自然地開了戶、轉了現金就開始投資,不過整體資金量不大,再加上即將碰到十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所以整體績效並不好,我也沒有特別關注美股;隨著我在 2007 年中回到台灣工作,也漸漸忘了這個賬戶裡的錢 (真的是不多)。
回到台灣之後,因緣際會看到綠角的部落格,不僅開啟我指數化、被動式的投資,也讓我真正開始利用美國券商 Firstrade (因為綠角介紹最多的就是這間券商) 開始投資美股。所以,我在 Firstrade 的賬戶是回到台灣之後才開的,跟我在美國的經歷沒有任何關係。你不需要有美國身份 (我也沒有),也不需要飛到美國去開戶(在台灣就可以開),現在也不需要把護照寄到美國去 (據說以前要),只需要在電腦前花十分鐘填寫相關資料,就可以輕鬆開始美股投資之路。
你也許會問,為什麼要用美國券商?退一萬步說,為什麼要投資美股,在台灣投資自己熟悉的產業與公司難道不行嗎?我用美國券商投資美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台灣的證券市場規模太小,市值只佔全球股市不到 2%,美股市值佔全球股市 55% 以上,市值小比較容易被有心人士操縱股價,市值大不易人為炒作
美股選擇比台股多: 台股勉強可以分為科技、金融、傳產三種類股,其中科技股佔大宗,科技股裡又以代工及半導體類股佔大多數;例如,台積電一檔股票的市值佔了台股將近三成的比重,可說是成也台積電、敗也台積電,這對想要分散投資的投資人來說非常不友善。
相較之下,美國市場可投資的股票種類眾多;不僅有我們熟悉的科技股(科技還分電腦、軟體、消費性電子...),還有金融、醫療、消費性產品、航太、製造... 應有盡有;其中市值最大的 Apple 只佔美股不到 3% 的比例。全世界主要的公司幾乎都會在美國上市,可以說投資美股就等同於投資全世界。
投資工具的差異:美股可以將股息再投入,自動達成複利的效果;美股的掛單可以選擇單日有效,或是某一段時間內都有效,不必讓投資人時時盯盤;美股可以用「一股」做交易,台灣多半是一張 (1000 股),對小額投資人比較友善;美股只需要一間券商就可以搞定銀行、基金、股票等所有的事情,台股至少要開銀行賬戶及證券戶 (投資基金要再去基金公司開戶)...
投資成本的差異:自從 Vanguard 提出被動式指數型投資基金之後,基金費用率從常見的 2~3% 急劇下降到目前的 0.03%,所以各家基金公司和券商紛紛端出對投資人非常優惠的產品出來搶市場。反觀台灣,基金費用率還維持在 2% 以上,實在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要知道,一年 2% 的費用,長期下來,其作用不亞於股市崩盤對資產造成的傷害,這也是我前進美國券商的最大原因。
前進美國券商的最大障礙是心理壓力。
在台灣,處處可以看到銀行和證券公司,雖然銀行裡的錢其實只是終端機裡的數字,證券賬戶裡的股票也只是摸不著的股數,但你至少可以看到實體的機構,真的有需要時可以找到「真人」跟你對話。但是,美國券商遠在天邊,有沒有實體的分行不清楚,那些客服電話或是 email 背後有沒有真正的地球人也不知道,這種情況下要把自己的真金白銀匯出去,的確需要很大的勇氣。所以,適時地把股票換成現金,再把現金(美金)匯回台灣變成看得見、用得著的新台幣,或至少證明這條路可行非常重要。
把 Firstrade 裡的資金換回台幣有兩條路:
第一條路是申請 Debit Card,申請資格是賬戶裡至少要有 25,000 美金;申請完畢之後,Firstrade 會寄實體的卡片到你家,長相跟信用卡相同,可以到 ATM 提領新台幣。 (應該也可以到其他國家提領該國貨幣,但我沒有機會嘗試)
這個方法的缺點是每天只能提領 1,000 美金,而且一個月只有一次免手續費優惠,之後提款就要收取 3% 的手續費 (高得嚇人);如果你有大額提款的需求,最好走第二條路。
第二條路是電匯美金回台灣。我在今年第一次嘗試使用這個方法,除了聯名賬戶帶給我一些小麻煩之外,匯款的步驟跟速度都很令人滿意,昨天寫了一篇文章介紹如何從 Firstrade 匯款回台灣,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文章寫得落落長,重點只有一個,前進美國券商沒有想像中困難,只要踏出這一步,你會發現投資世界的新大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