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我的小孩即將升上國小六年級
現在的手機很聰明
三不五時就會把過去的相片整理出來
變成一連串的回憶
記憶中那兩個還在流鼻涕的小屁孩
怎麼一下子就亭亭玉立了
(不是這樣用嗎?那就用玉樹臨風好了)
在我們家
小孩子的功課和生活作息都是媽媽一手掌控
不是我不管
而是媽媽的規矩已經很多了
如果爸爸再插手
兩個小孩應該會很早就進入叛逆期
不過,我比較關注小孩子的金錢理財觀
雖然他們目前還沒學過指數
但是已經知道什麼是複利
什麼是單利
也懵懵懂懂地知道
父母之所以可以不必全職工作的最大原因
就是因為長期投資在股市裡
(而且爸爸幾乎永遠不賣股票)
我們家的小孩目前還沒有零用錢
那麼,他們要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呢?
(像是打寶可夢或買一些想吃的零食或玩具)
媽媽在他們小時候設立了「好寶寶點數」
想要拿到點數並不困難
大致上是完成媽媽設定的「該做的事」
例如:
弟弟每天要彈鋼琴、哥哥每天要畫畫
每天做一點閱讀(課外書)
每天讀英文(現在在聽大家說英語)
每天做運動
基本上完成一件事可以得到一點,但是如果任務比較困難,例如某一本書比較厚、或者文字超級多,也許可以得到兩點或三點。
還有,如果代表班級去比賽 (彈琴、演講、唱英文歌…) 也可以得到額外的點數,如果有得名的話另外再加碼。
總之,除了課業之外
我們鼓勵小孩在國小階段能夠多嘗試、多犯錯
能夠早一點發現興趣所在
或是培養不同的愛好
至於拿到手的「好寶寶點數」
小朋友通常都換成玩寶可夢所需的現金
打一次需要三十元現金
而我們會扣除 20 點的點數
(為什麼會設計成這樣的比例已經不可考)
久而久之
小朋友在面對需要花錢的場合時
就會用「可以打幾次寶可夢」來換算
例如
有一次過年帶他們去買玩具
一個玩具可能是標價 120 元
他們就會換算
120 元可以打四次寶可夢
這個玩具真的有這個價值嗎?
算完之後
他們可能會放下玩具
決定要把錢花在其他更有價值的東西
又或者
他們決定要買下這個玩具
因為這是一筆划算的交易
總之,大部分的購買行為都是思考過後的結果
我還沒有系統性地教他們理財或是投資相關的知識
可是,學校已經有一些啟蒙工具了
例如,學校會給 e-酷幣的獎勵
e-酷幣可以換學校的獎品
也可以拿去「定存」
讓e-酷幣長大,可以換更好的獎品
比起以前我們用的郵局存錢簿要先進多了
另外,我也會把一些比較簡單的理財書給他們翻閱
例如<小狗錢錢>
在他們看完之後
我會問他們最有印象的人物是誰?
為什麼?
最有感覺的情節又是哪一部分?
為什麼?
從他們的理解程度
加入一些我想強調的理財觀
其實,小朋友懂得比你想像得更多
關於金錢或是理財
我想傳遞給小孩的觀念是:
收入不是老闆或是政府依據某一個「不公平」的系統分配給你的東西
收入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
是你努力工作、學習並掌握系統之後的副產品「支出」、「需求」和「生活成本」這些詞彙來自於弱者的心態
相反地,要使用「我的消費」這個詞
這可以讓你意識到,「我的消費」在你的控制之下金錢不是追求美好生活的終點
雖然大多數人一生都在追求金錢
也是多數人一輩子的障礙但是,金錢其實不難掌握
困難點在於,當你可以掌握金錢之後,你的真正挑戰才剛剛開始
例如,發現生活的真正意義、努力工作、善待他人、以及在你活著的時間裡盡可能多地學習
我會找時間把好寶寶點數升級
讓他們用試算表體會一下真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