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報稅季又來了
電子業常常有五窮六絕的說法
這很可能跟多數人五月要繳稅有關係
(錢包失血之後消費自然就大幅減少)
就在前幾天,朋友傳來一張圖
年收入高達200萬,甚至2000萬的家庭
竟然有不少完全不用繳所得稅!
他一臉羨慕地問我:「有沒有什麼秘訣,讓我也能加入這『免稅俱樂部』?」
高所得免稅的秘密:真的有魔法嗎?
根據上述的統計資料
共有307戶高所得家庭不用繳稅
這數字聽起來很嚇人
但實際上呢?全台報稅戶數約662.9萬戶
這307戶僅佔0.0046%
連萬分之一都不到,難怪會上新聞
這些「免稅大戶」有什麼秘訣嗎
答案多半是「列舉扣除」
全台只有72.3萬戶(約一成)選擇列舉扣除
且大多是高所得者
相較之下,普通上班族多半選「標準扣除」
因為薪資所得課稅嚴格,幾乎無處可躲
但別灰心,即使無法完全免稅
我們還是能在合法範圍內,爭取少繳一點稅
以下就用我朋友的例子做個說明
案例分析:小明一家四口的節稅挑戰
家庭背景:平凡卻真實
小明一家四口,生活簡單卻溫馨:
他和太太、國小二年級的兒子
以及還在幼兒園蹦蹦跳跳的女兒
夫妻倆年薪合計280萬
小明年薪200萬,太太80萬
他們沒有股息收入或海外收入
只有一間自住的房子
還背著1000萬房貸
利率2%,每年利息約20萬
因為女兒未滿6歲
今年他們能享有15萬的學齡前特別扣除額
這家庭就像你我身邊的鄰居,平凡卻真實
第一回合:標準扣除額試算
我們先用財政部的綜合所得稅試算工具
模擬小明家的稅負
假設選「標準扣除額」
輸入以下資料:
綜合所得:小明200萬,太太80萬,合計280萬。
薪資特別扣除額:每人21.8萬,夫妻共43.6萬。
免稅額:一家四口,每人9.7萬,共38.8萬。
標準扣除額:夫妻合計26.2萬。
學齡前特別扣除額:女兒15萬。
基本生活費差額:每人基本生活費21萬,四口共84萬,扣除其他項目後剩4萬。
點擊「試算」,結果顯示稅額約15.71萬
但李組長皺了皺眉,這數字好像有點高!
這是因為試算工具預設夫妻採用「合併計算稅額」
可是小明家收入差距比較大
應該有更聰明的申報方式
第二回合:分開計算大勝
於是,我們換上真正的報稅軟體再跑一次
果然,選擇「分開計算稅額」更划算
小明的200萬年薪適用較高稅率
太太的80萬則落在低稅率區
分開計算能讓稅負更輕
最終結果:稅額降到10.76萬
足足省下近5萬!
這一招就像在超市挑了特價品
瞬間覺得賺到了
列舉扣除的挑戰:省得多嗎?
小明聽說高所得者靠列舉扣除免稅
心動地問:「我能不能也試試?」
我們來算算看
小明家能用的列舉扣除項目其實不多:
(大多數家庭能列舉的項目也不多)
房貸利息:20萬(上限30萬)
保險費:每人2.4萬,四人共9.6萬
健保費:金額沒有上限,但是兩個小朋友跟太太投保,金額不大,約3萬
合計列舉扣除額約32.36萬
比標準扣除額(26.2萬)高一些
(其他像是捐贈、醫療支出還有財產損失等都不容易衝高額度)
此時,基本生活費差額變0
重新計算稅額為10.50萬,只省了2586元!
小明聽完有點失望:「花這麼多心思,才省兩千多?」
這結果證明了,對薪資為主的上班族,
列舉扣除的節稅效果就像在沙漠找水,有,但不多
高所得者如何「魔法」免稅?
為什麼有些高所得者能完全免稅?主要有兩招:
免稅所得:讓收入來自免稅項目,如資本利得。
但上班族很難跟老闆說:「能不能把我的薪水申報成免稅所得?」
這招對大多數的上班族來說,簡直是 Mission Impossible高列舉扣除:大額捐贈、房貸利息等是關鍵
捐贈可能是高所得者免稅的重要工具
例如把錢捐給學校或是自己的基金會
既省稅又有慈善家美名
但是,對上班族來說並沒有真正省到錢
上班族節稅妙招:小兵立大功
雖然完全免稅很難,但是像我們這樣的上班族仍有幾招能省 億 一點稅:
扶養長輩:若能扶養70歲以上的父母,每人免稅額14.55萬,以20%稅率計算,可省2.9萬,效果比列舉扣除強十倍!
勞退自提:每月薪資6%(上限15萬)存入勞退帳戶,免稅。若月薪15萬,一年可省10.8萬應稅所得,20%稅率下省2.1萬。這就像為退休存錢,還順便省稅,一舉兩得。
小額捐贈:每年幫家人點光明燈是無法節稅的。但是,改成捐款給寺廟,拿捐款證明抵稅,還能拜拜祈福,效果不輸光明燈。
免稅所得:投資資本利得免稅的ETF,或是海外ETF(750萬免稅額)。但海外投資有匯率風險,投資人得小心別省了稅卻賠了本。
結語:換個角度,心情更輕鬆
一家四口年收入280萬,稅額僅10.76萬,實質稅率不到5%,遠低於美歐動輒30%以上的稅率。換個角度想,台灣的稅負已經算佛心!節稅雖然不容易,但透過扶養長輩、勞退自提等小方法,多少能省點咖啡錢。
希望這些建議讓你在報稅季多點信心,也省點荷包!